□苏报记者 高岩 孟海龙 王乐飞 陆晓华 杨溢 陈梦娇
滚滚长江,奔流不息。浪花拍岸,激荡着江边中国的时代脉动。
在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大湾,既有波澜壮阔的气概,又有静水流深的厚实,豪迈与灵动共生,滋养出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1962年,从常熟、江阴划出23个公社和1个国营农场设立沙洲县。1986年,沙洲撤县,成立张家港市。60年来,这片孕育出张家港精神的土地,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飞跃,书写了非凡的时空印记。
一个甲子轮回,始终螺旋上升。站在张家港建县(市)60周年的时间节点,追寻发展足迹,探求创新路径,剖析样本内涵,张家港之硬、之柔这座江边城市的独特气质跃然眼前。
今年是张家港创新转型加速年。站在大时代潮头的前沿,张家港人正以战略家的宏大视野、企业家的拼闯精神和改革家的组织设计,在成系统、成建制、成体系的大规模创新。张家港的硬骨头,硬在经济、科技、产业;张家港的绕指柔,柔在民生、生态、文明。虽居长江尾,却敢为人先。创新张家港,将刚性和柔性跨界耦合,最终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嵌套和高度协调。
从头到尾的全域创新
在张家港市区城东,一座综合展示馆浓缩了城市发展的风华。
风华中的精华,就是挂在墙上的众多荣誉牌匾。
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生态市顺着荣誉墙走过,样样工作争第一的豪气扑面而来。
一份荣誉、一块牌匾就是城市的一种色彩、一个光环。张家港,无疑是绚丽多彩的。一道道光环汇聚叠加,照亮了城市的鲜明个性。光点就是城市的硬实力,光环彰显出硬的锐度。
矢量提质锐度。
展示馆里,一个个关于张家港速度的印记,令人动容:
5个月,建成长江流域最大的县级万吨码头!
9个月,张家港保税区封关运作!
1年半,全长33公里的张杨公路全线贯通!
争建全国第一家内河型保税区,修建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张杨公路,打造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张家港争来了28个全国第一。
标量提纯锐度。
讲解员脱口而出的一组数据,令人惊叹:
2021年,张家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0亿元,跃上新平台,人均GDP达21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亿元。张家港市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名。
增量提标锐度。
今年,张家港全面提速创新转型,聚焦4+4重点产业链,推进引增量、锻长板、补短板、强企业4项工程,推动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力争十四五时期,形成5个千亿级、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张家港,核心在全域。张家港的传统优势产业正在通过一系列跨界融合、业态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涌现出新的爆发点。站在张家港第一个60年到第二个60年与改革开放第一个40年到第二个40年的时代交汇点,创新自有厚重的历史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转型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说,张家港坚持轻装上阵,聚焦创新转型、数字赋能、科技招商3个关键词,努力建立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产业创新集群新优势,为推动产业城市向产业强市的发展跃升积蓄澎湃动能。
从根到叶的科技创新
读懂张家港,沙钢是重要切口。
从小轧钢成长为世界500强,这里有故事,更有秘诀。
沙钢之硬,江海作证。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大国工匠责无旁贷;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等一带一路项目中,沙钢力量托举梦想。
沙钢之硬,创新为擎。
企业超薄带车间的一幕,令人震惊
巨大的机械臂将钢水倒入铸辊熔池后,瞬间变成一条火红的铸带,经过轧制、冷却、卷取,热轧带钢卷迅速成型。30秒!钢水变钢卷,这不是魔术,靠的是科技创新。这条生产线把全长800米的传统工艺流程缩短到50米,能耗压降80%,减排75%,世界领先。
集中力量向科技要效益,推动沙钢实现更绿色、更智能、更高质量发展。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彬说。
读懂张家港,C计划提供了最新切口。
今年2月6日,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张家港的新春第一会发布沙洲科创C计划,定下年内招引1000个科技招商项目、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的目标。
沙洲科创C计划中的C,既代表C位,也指创新(chuang)、集群(cluster)。一个字母,三重定义,暗藏了这座城市的创新密码和雄心壮志。
或许,默克集团中国总裁安高博的话更有说服力。
张家港是完美的投建地点。今年5月,在德国默克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项目云签约现场,安高博道出选择张家港的理由:张家港正在积极布局新材料、数字经济和先进半导体产业链,这与默克电子科技业务聚焦的领域高度契合,我们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链。
曾经被冠以产业厚重的张家港,正不断调轻、调优。去年,张家港新兴产业产值2735.57亿元,增幅14.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6.82%,实现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覆盖。今年以来,张家港已引进科技招商项目773个。
创新张家港,设计在顶层。
对于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而言,科技创新的主线必须围绕创业之叶、企业之茎、产业之干、生态之根。在探索创新模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企业与市场、市场与集群、集群与平台、平台与生态交织嵌套中推出顶天的高能级生态圈,还需要重新梳理产业、园区、供需、市场等要素之间的新结构并加速创新爆发点落地,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带动经济发展轻盈腾飞。
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剑峰说,张家港以一颗种子也要全力培育的理念加速科技招商,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培育卓越创新链,锻造高端产业链。
从硬到柔的机制创新
行走在张家港,这16个字随处可感: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张家港精神已经融入城市基因,更成为全体市民的意识自觉。
回望这部精神成长史,一把笤帚留下美谈,更是点睛了这座江边城市的气质肌理。
1992年,张家港全市人民用80万把笤帚扫出一座全国卫生城市,掀开城市发展的传奇篇章。
看似一个小切口,实则大智慧。一次大扫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凝聚人心。同时,奠定了苏州三大法宝之一张家港精神的底色。
人心齐,泰山移。穷沙洲变成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国典型,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被《人民日报》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
敢于争先的精气神,成为创新发展的金钥匙。
攀高追新,一把手领衔。赓续老传统,文明城市创建始终是一把手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捧回了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文明奖项大满贯;竞逐新赛道,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一把手项目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
转型升级,企业家领航。沈文荣、吴栋材等为代表的企业家,勇立市场经济潮头,披荆斩棘,逐浪前行,把一个个小舢舨锻造成产业航母、行业巨舰,书写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荣光。
乡村振兴,村书记领唱。吴惠芳、郁霞秋、葛剑锋等为代表的村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父老乡亲踔厉奋发,崛起全省最大的强村群体,树起先富典型。他们还横跨大江南北结对帮扶,扛起先富带后富的担当。
文明实践,人人都是张闻明。4名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29位中国好人,组成全省同类城市中最大的好人群体;27万名注册志愿者、1000万小时志愿服务总时长,成就充满爱心的志愿之城。
一幅幅文明画像,点亮了整座城,温暖了每个人。
30年后,锚定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张家港市发布了文明提质五大行动。第一条依然是环境卫生大扫除,打造一批能席地而坐的高标准保洁示范区。两次全民大扫除行动,是跨越时空的历史碰撞,是一脉相承的行动自觉。
创新张家港,活力在机制。研究这座城市的精神成长史,从发展段位、成长方式、组织形式和协作机制上颇多可圈可点之处靠笤帚扫出城市竞争的降维打击,靠一口气撑起的爆发成长,靠基层闯将们输出的不竭动能,靠创新委员会保障的全面创新生态。
创造生产力目的是求富,这是硬道理。
两手都要抓目的是向善,这是软实力。
张家港之硬,硬在气场。
张家港之柔,胜在人人。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