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吴江区首席记者 王英 苏报通讯员 薛维付
人的一生,总有些人注定会与你结缘,总有些地方你注定会落脚。
吴江开发区,或许就是这样一个注定的存在。
在这里,望得见创新创业的金山银山,看得见田园湿地的青山绿水,记得住白手起家的记忆乡愁。
不忘来时路。
建区三十年,当所有走过的历程,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被精彩圈注,你会发现,吴江开发区,可能不是最大最强的,但它一定是有别于其他同类区域的,是最包容、最温暖、最有希望的。
产业兴、生态美、文化昌, 生态绿色,在这里一体化发展;天地人和、道法自然、相宜相生,人文之美,在这里找到最佳契合。
(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只是一瞬,但对于吴江开发区,却有太多值得记取。
三十年前,吴江开发区刚成立那会,地盘里很大的一块,原属松陵镇,老吴江遇上大量外来新移民,构成吴江开发区最初的模样。
2500多年的苏州,因文化而深厚,因包容而致远。
语言、生活习惯的差异,并没有让他们产生隔阂。相反,作为新吴江开发区人,他们在这片包容并蓄的土地上,沉下心、扎下根,相生相伴,开始全新生活。
不仅敬畏传统、传承历史,保护好了同里古镇;更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培育了内敛开放的城市性格。
到今天,吴江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形成电子信息、光电通信、智能装备三大强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制造业集群。
同里古镇的保护发展,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后花园构筑起的农文旅融合优势,不断赋能吴江开发区攀高追新。
千亿级开发区和千年古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南苏州打磨出最美双面绣,与紧挨的苏州工业园区,一同演绎北纬30度线上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最美画卷。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
究其原因,最美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与众不同,不可忽略。
吴江,全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
谦逊不张扬、友善不做作、务实不浮夸、创新不守成,不仅是老一代吴江民营企业家的品格特质,更是属于吴江的企业家精神。
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一批又一批致力于在吴江开发区创新创业的年轻人。
他们以打工起家,在吴江开发区引入的优秀外企中,锤炼过硬本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学习先进经验。当老传统遇上新生代,必然在吴江开发区这片希望的田野,碰撞出1+12的火花。
青出于蓝,周剑、吕绍林、吴勤芳等,已成为吴江开发区第一代本土企业家;由小到大,孕育了迈为股份、博众精工、明志科技等吴江开发区第一批上市企业。
传承、借鉴、创新,这种优秀品质,已在吴江开发区独特的文化土壤中,成为具有共性的区域品牌,成为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
(二)
包容万物、自由生长。
这些本土企业家,在吴江开发区阳光、雨露、沃土的滋养下,挺起了民族产业的脊梁,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并组建起了以自己为圆心的产业链;帮助吴江开发区延链、补链、强链,招引、孵化、培育了一大批上下游的自主创新项目。
无论来自哪里、长在何方,这些项目人才到了吴江开发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科创人才。
梦想不被辜负,努力不会白费。
在这片筑梦、逐梦、圆梦的土地上,优质科创项目的载体空间、政策资助、资金支持等已虚席以待;人才公寓、落户购房、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服务措施,尽显贴心周到。
例如,投资3600万元提升改造的科创园2期人才公寓,达到拎包入住和酒店式管理标准;发放崇本领军人才VIP卡,推出人才贷金融服务,开展科创企业人才融享会人才会客厅等系列活动,打造更加舒心的人才发展空间。
吴江开发区不断提高营商软实力、吸引力,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发展留人、事业留人的发展理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服务宗旨,已融入每个吴江开发区管理者的血脉、深入他们的骨髓。
三十年的接力,一代人的传承。
到如今,一代人的传承已变成一群人的习惯,构成吴江开发区政商关系、营商环境的底色。
如果非要在这个底色上,加一点亮色,创新是最大的优势,制度创新是生命力所在。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相对弱化的地域概念,让吴江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更追求规范化、标准化,但又不乏人性化,旨在营造一种适合于陌生人为陌生人服务的环境。
在专业、敬业、包容、向上、奉献、共生的服务准则下,无论老朋友或是新朋友,不托关系、不找熟人、不开后门,一样能把事情办成。这一点,恰恰是吴江开发区三十年来,最难能可贵的。吴江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查旭东说。
(三)
船到中流浪更急。
如今,而立之年的吴江开发区,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目标,对移大树和育树苗,也理解得更为透彻。
持续招大引强,以项目大树培育产业森林;持续双招双引,把今天的小树苗培育成明天的大树如果说,移大树更直观、更具可比性,那么,育树苗,需要好眼力更需好机制。
一两千万销售,但没有多少税收;科技含量很高,却还在纸上作画十年前,这种仅10%至20%成活率的科创项目,根本不入招商部门的法眼。项目拍板难也成为双招双引最大的问题。
但吴江开发区深谋远虑,如果现在不做,或许就没有将来。
厘清了背后的逻辑发展关系,吴江开发区在十年前的党工委会议上就明确,把育苗工程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土地、资金等可用资源,三分之一给外资、三分之一保骨干、三分之一搞科创,并为科创树苗量身定制人才、科技、基金等赋能计划。
三分天下有其一。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吴江开发区人才+科技+基金落地评审机制出炉。由人才、招商、科技和外部创投、律所和知识产权机构等组成的评审小组,解决了好项目落地决策问题。
而且,作为省内首创的创新做法,该落地评审机制还有助于引进更多具备高端创新实力、技术国际领先、符合吴江产业发展定位和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让吴江开发区项目的多样性、集聚度、价值链明显提升。
在崇本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的加持下,吴江开发区还深入推进主导产业关联引才、跨区域联动引才和全产业链基金引才。去年,共评审通过人才项目116个,落户近百家。今年上半年,已评审通过86个。培育上市企业的原始资本正加速积累。
一项制度创新,一次重大转折,催生动能加速转换。
吴江区委常委,吴江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牟说,他们将用3至5年,在面广量大的科创企业中,培育20至30家上市企业。未来,吴江开发区将打造万亿市值的科创项目群体。届时,区内的人才构成、税源结构将更稳定、更优化,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三十年,见证吴江开发区的成长;下一个三十年,更期待TA的未来。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