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微笑天使”“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去年已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水中国宝”长江江豚人工繁养又一次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生活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的14岁母豚福久近日顺利产下雌性幼豚“F9C22”。
昨日,武汉市禁捕办副主任王文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克雄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在武汉白鱀豚馆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详细讲述了江豚妈妈福久的生产过程,呼吁大家共同保护好长江江豚。
福久母女建立稳定母子关系
新出生的小江豚宝宝编号“F9C22”,是个可爱的女宝宝,观看福久生产直播的网友们亲切地喊它小久久。本次小江豚的顺利生产是由政府主导,在众多机构的帮助之下完成生产的。据郝玉江讲述,选择直播江豚生子这件事一开始也有一些争议,但随着对江豚研究工作的深入,有了更多的经验准备,技术层面也更加完善,还是决定开展直播,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江豚这个物种,参与到保护江豚的行列中来。
郝玉江说,这并不是福久第一次当妈妈。之前的一次生产,研究人员和福久准备都不够充分,工作人员提前一个月日夜监测,最后导致身心疲惫。这次的生产有了充足的准备,安排了相对应的预案,充分观察b超胎儿体位变化,进行预估,更加从容。从临产前准备,到生产完毕,江豚妈妈也非常给力,整个过程十分顺利。
“在出生后最初的24小时里,能否成功吃到奶对江豚宝宝的生存至关重要。福久生出宝宝后表现出很强的母性,和上一胎形成鲜明的对比。”郝玉江说,之前那次生产,福久比较害怕,出现过将出生的小江豚甩开等躲避的行为,最终小江豚不幸夭折。这次生产后,福久主动看护、保护宝宝,引导小江豚深潜水,建立稳定的母子关系 。在母豚的积极引导下,幼豚终于成功找寻到乳头并吃到第一口母乳。
据介绍,小江豚在出生七八天以后,会出现一次持续一周左右的全身性蜕皮过程,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淡水环境。在2个月半月到3个月时,幼豚可以尝试吃小鱼补充营养,进入混合影响期。6个月后基本可以断奶,主要通过进食小鱼来获取营养,同时在这个阶段会从江豚妈妈那里不断学习各种生存技巧。”
千万网友观看江豚分娩直播
“7月5日—7日,江豚分娩直播活动过千万网友观看。据不完全统计,江豚成功分娩相关媒体报道,微博、抖音等阅读点击量超过五千万。”王文高介绍,此次直播活动过程中,话题 #江豚宝宝F9C22你好#登上微博热搜榜第43位,武汉同城榜第1位。
由于在围观江豚产子的过程中,很多网友称呼 “F9C22”为“小久久”。目前,小江豚已经被暂时起名为“小久久”。郝玉江表示,非常感谢众多网友的关注,后期会发起征名活动,希望小江豚能够健康成长,为研究注入更多希望。
“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直播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微笑天使’,希望政府社会企业媒体公众形成完整的保护机制,共抓长江大保护。”王克雄说。
密织“天网”抓好长江江豚保护
由于过去过度捕捞和水环境的破坏,使得长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白鱀豚已消失在长江之中,江豚也已成为濒危物种。
据武汉禁捕办资料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在20世纪九十年代,约为2700头,其中宜昌至武汉段约为500头,武昌至长江口约为2200头;至2006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其中长江干流约为1250头,鄱阳湖流域约为400头,洞庭湖流域约为100至150头而至201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骤降至1040头左右,其中长江干流约为500头,鄱阳湖约为450头,洞庭湖约为90头。
但近些年,随着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不断落实,多年未见的江豚又频频现身。在湖北武汉,当地启动“江豚回归江城”计划,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科院水生所共同成立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江豚繁育和科教设施升级。
王文高介绍说,按照市级先行建设,区级分步实施思路,于2021年底建成运行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在长江、汉江武汉段两岸敏感地带布设153个高达25米的高清摄像头,每个摄影头覆盖3公里,24小时进行观测监控。通过运用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成像联动识别,配合无人机等技术,在禁捕范围内建立起了无缝覆盖、全天候视频监控。一旦出现违法行为,AI会自动识别与预警,实现“水、岸、空”全天候、立体化监管,让违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希望政府、社会、企业、媒体、公众能形成合力,建立完整的保护机制,共抓长江大保护。”王文高说。(郭婷婷、万晶)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