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江苏资讯

从“1”开始 江苏青年党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2022-07-01 12:14

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是当代青年的荣光。2022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江苏青年党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们从“1”开始,在党旗下绽放最美青春,以昂扬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自强不息,残疾教授三尺讲台育英才

“如果说健全人是太阳,那残疾人就是月亮。太阳是圆的,月有圆缺交替,但太阳和月亮的梦想没有分别。”这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张九童写作的《月亮的梦想》中的一段话。

张九童是一名残疾人,出生时因难产造成脑瘫后遗症,身体残障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来重重阻碍,但他以坚强的毅力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完成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残疾青年开始了自强不息的追梦路。张九童出生于红色家庭,姥爷是抗美援朝老兵,父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从小便被共产党员的精神感染。“一代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我不断前行。”

小时候,健全孩子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张九童总要付出百倍努力。7岁那年学习打篮球,为了把球投进篮筐,他从6点一直投到9点半,中间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高兴地拿着球回家时,膝盖都流着血。凭着这种意志,他学会了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多种球类运动,也在科研上一路“披荆斩棘”。

谈及入党初心,张九童说:“我是党培养的残疾青年,希望能为残疾人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无论取得多少荣誉,三尺讲台依然是他最喜欢的地方。让更多人熟悉残疾人生活,愿意投身特教事业,打开残疾人头顶一片天,是他永远的追求。

矢志不渝,航天人15年追逐“飞天梦”

每当看到宇航员在浩瀚宇宙中生活自如时,总忍不住感叹太空站的神奇。神奇的背后,货运飞船在默默完成保障任务。

我国的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容量大速度快,不到7小时就能抵达空间站,因此被称为太空版“快递小哥”。从天舟一号到天舟四号,39岁的于磊见证了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优化与升级,也将青春和汗水融入中国航天稳健前行的步伐中。

“2003年看到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太空时,心情特别激动。”于磊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偶像杨利伟的影响下,积极申请入党,并于2007年毕业后进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那时,我国的空间站工程还只是一个概念框架。

2010年,于磊进入项目组,参与“天舟”货运飞船设计。

货运飞船结构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处处需要精妙构思。于磊所在的电总体团队负责与“电”相关的方方面面,这些“电”犹如人体经络,每一寸都需加倍认真,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试验。

于磊多次与团队在试验场区工作,也曾持续两个月在外执行任务。在这日复一日潜心科研中,他从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主任设计师,相继参与了天舟一号、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的研制。

2022年5月10日凌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胸怀大志的青年党员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他将与团队一起竭力推进天宫空间站建设,于磊深知,只有建好空间站,才意味着中华民族“飞天梦”真正实现。

扎根一线,大学生村干部9年坚守乡村

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总能看到一对“师徒”的身影穿梭在稻田、果园、菜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销售问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80后”大学生村干部、戴庄村党委副书记王忠立,这对“师徒”组合已有9年深情。

2013年,王忠立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考取大学生村官来到戴庄开展基层服务。“忘不了当时赵主任的一句话,希望年轻人能留在基层,挥洒青春汗水。”尽管也有过调到城里去的工作机会,王忠立都婉拒了。他深知,只有在农村才能最直接有效和老百姓打交道,踏踏实实地做事。

王忠立的入党初心,和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分不开。战士是一个文盲,入党申请书是一幅画。“看到老一辈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我便立下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要在基层一线奉献青春年华。”

王忠立刚到戴庄时,村里搞有机蔬菜种植。村民们不敢尝试,他便和几个大学生村官一起吃起了“螃蟹”。“种植不难,关键是‘闯市场’,跑菜场、小型超市、中高端市场,跑开了,销路也成功拓展了。”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有机蔬菜种植中。未来的王忠立,还想跟着赵亚夫继续干,帮助戴庄真正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资本化”目标。

援建方舱,“90后”尖兵两次逆行

“没问题,马上到!”

直到现在,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江苏分公司南京第三联合党支部书记马永铮仍记得收到援建上海方舱医院指令的晚上。22点,收到指令后,他立即组织支部所辖管理人员、工友奔赴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两天后,他再次收到援建指令,主动请缨带领项目管理人员及工友前往。抵达上海后便投入施工,利用现场管理经验排设水电管道线路,用最快时间完成施工任务,保证了第二批援建人员零感染。

接到第三次援建指令时,马永铮正在隔离。一刻不能耽误!他立即和同事电话沟通,仅半天便沟通好前往上海援建的事宜,保证了第三批援建人员在收到指令后的20小时内即可出发。

30岁的马永铮,2015年毕业后来到中建二局工作。从施工员做起,不到3年就成长为工程部经理。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这是马永铮的座右铭。未来他将继续“讲好二局故事,传播攻坚精神”,为祖国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

筑梦于行,“最美社工”把微光汇成火炬

“How to get a‘Suzhou Health Code’by‘WeChat’? I can’t get into the community.”(怎么用微信获得“苏城码”?我进不了社区了。)

2022年4月,收到外籍友人的求助短信后,孙林林第一时间赶到社区门口,帮助他申请“苏城码”确保通行。通过重拾英语技能,她已经能轻松自如地应对这样的场景。

33岁的孙林林是苏州市清流社工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从业11载,她对工作的热情丝毫不减。

“大学时看到尼克·胡哲的演讲视频,他激情洋溢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我被深深震撼。”起初,孙林林是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但慢慢接触下来,她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魅力。也是在那时,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坚定了未来从事社工行业的决心。“困难的工作总要人去做,我是一名党员,我就应该上。”

毕业后,怀揣着一颗志愿梦,孙林林只身一人去深圳实习,成为一名职业社工。拿着每月500元的补贴,住着城中村,朝六晚九地工作。

2012年,苏州发展公益行业,孙林林投入其中。“第一年机构只有1人、没项目没资金没服务对象,只有1张登记证书和1个300平米的场地。”

没钱没人,只能闯!凭着一股激情和韧劲,如今,机构已有近30名社工,服务遍布苏州各区,范围也越拓越宽。

2020年初,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不少在苏外籍人士生活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困难,她和团队一起开发了线下中文角、线上汉语贴等服务,还编写外籍人士生活手册、搭建外籍人士与本地居民交流沟通平台等,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化指引。

“点点微光,聚而成炬。”这是孙林林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她对人生的规划。“深耕”和“创新”,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孙林林再次出发……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苑青青 颜霏 强慧娟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