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吴江区记者 王英 周悦磊
紧邻镇区、依傍北麻漾,毗邻318国道,这是吴江震泽镇双阳村的地理优势。但地理优势也给双阳村的发展带来了土地资源有限、生态保护压力巨大等发展中的阻碍。
在优势与劣势的交织中,双阳村立足村级发展实情,积极谋划,探寻乡村发展新路径。
坚持一条主线、夯实两个阵地、强化三个保障、凝聚四方力量、开展五个同步——近年来,双阳村通过创新“12345”工作法,不断深化“红石榴家园”创建工作,先后获评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省标准化居民学校、省级创业型社区(村)、省级“红石榴家园”等荣誉。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红心向阳;坚持经济发展,秉持初心向阳;坚持民生服务,执着暖心向阳;坚持和谐乡村,融创同心向阳(童心向阳)——今年,双阳村提出 “五心向阳”新内涵,村两委将以“五心”为抓手,团结奋斗、凝心聚力,齐心共进,向阳而生。
产业创新,拓宽村民致富路
双阳村位于震泽镇东部,共有513户、4169人。202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83万元。
单看这个村级收入,双阳村并不富裕。地处镇郊结合地带,双阳村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土地资源有限、发展空间受限、动迁任务繁重。
本着让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双阳村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拓展村级增收渠道,拓宽村民致富路径。
“我们不能守着有限的资源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 双阳村党总支书记钮国芳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通过复垦村部和企业周边“边角地”,盘活闲置资源,全力实现方寸之地的效益最大化。“这几年,大约复垦了200多亩边角料地,不仅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为双阳村发展新的产业提供了空间,为村民创造了大量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
从去年开始,双阳村成立了北麻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尝试依托近郊和北麻漾优势,打造高品质蔬菜水果保供基地。基地共有80亩,其中48亩为大棚,种植了香青菜、黄瓜、小番茄、西瓜、香瓜等蔬菜和水果,供应给镇上的农贸市场及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今年,基地又尝试种植香菇等菌类作物,以更丰富的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接下来我们还想尝试鲜切花的种养,进一步丰富基地的种类。”钮国芳说。
如今,基地不仅农产品四季更新,也成为村民实现家门就业的“新家园”。60多名村民,其中不少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一年3万元的收入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利用好北麻漾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既能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又能增加村民收入,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钮国芳表示,尽管基地目前还不能实现盈利,但看到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尤其是‘60后——70后’的老人们还能实现自给自足,我觉得村里的努力没有白费。”
记者了解到,在保障原有资产租金与资金收益收入的基础上,双阳村还自加压力,敢于创新,通过双杨劳务专业合作社承接了政府后勤保洁、全镇绿化养护、人居环境保洁、养老服务等项目,在实现村级经济增收的同时,带动全村人民共同富裕。
村企协同,慈善为民生“添暖”
秉持“民富村美、热情双阳”工作服务品牌,双阳村两委坚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早在2013年,双阳村就成立了慈善爱心协会,十多年来,双阳村慈善爱心协会已成为村里温暖的“民生补给站”。31 家驻村企业积极响应,每年注入25至30万元爱心款项,为村里的困难人群、孤寡老人和学子送去希望。
“慈善爱心协会成立之初,我们就想着搭建一个平台,让企业的爱心能精准地传递到村民手中”双阳村党总支书记钮国芳书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看到企业和村民因为协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村里,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关爱。”在他看来,慈善爱心协会就像一根纽带,将企业的发展与村民的幸福紧紧相连,企业的善举减轻了村级负担,村民们也更加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形成了村企协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驻村企业的帮助下,双阳村锚定治理风向标,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宣讲和开展活动,润物无声地转变了村民们的老思想和旧习惯。同时,村委还借助老党员、老干部、乡贤力量,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重点打造“暖心向阳”孝善文化。
去年,村里成立了老年服务队,倾心为75周岁以上老人无偿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用行动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目前,双阳村便民服务中心正在施工中,预计2025年年底完工。热情双阳村大食堂也在积极筹备当中。“希望能够满足老年人以及年轻人的实际需求,更为进一步提升村级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钮国芳说。
民族融合,“红石榴”绽放光彩
双阳村有250多名来自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同胞,为促进民族和谐,双阳村在海棠红幸福里融入红心向阳,通过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与时俱进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和政策,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与此同时,村里还创新推出 “12345”工作法,打造“红石榴家园”。“我们村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钮国芳告诉记者,“‘12345’工作法就是我们促进民族融合的‘法宝’,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夯实两个阵地,强化三个保障,凝聚四方力量,开展五个同步,让各民族同胞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双阳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民族团结百米文化长廊,展示着56个民族的特色;长廊尽头的民族团结之家,是各族群众交流的温馨场所。“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阵地建设,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各民族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钮国芳书记介绍,村里还联合周边各方力量,举办各类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让双阳村的明天更加美好。”钮国芳说,双阳村将继续秉持“民富村美、热情双阳”的工作服务品牌,为村民创造更多福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