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便民频道 > 民生资讯

近500件苏作堆叠起“微缩江南”

苏州新闻网 2024-12-22 12:36

近500件苏工苏作精品昨天亮相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记者 王敏悦 摄

□苏报记者 王敏悦

凌空藏宝阁,一馆纳古今。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素来有国家“藏宝阁”的美誉。20日至26日,近500件、几乎涵盖所有苏作门类的手工艺珍品被集纳到这里,绽放出苏州江南文化的夺目光彩。

这些珍品,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随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苏州名城保护集团、苏州新闻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苏作天下”苏工苏作精品大展而来,犹如往昔大运河将苏作精品带去紫禁城的“历史闪回”,又昭示着在新的历史时期苏州向世界展示江南文化魅力的决心与信心。

“苏作天下”苏工苏作精品大展开幕式今天举办。昨天是展览对外开放的首日。

冬日北京的一抹“江南绿”

“这里好像新设了一个苏州来的展览,苏作的,在四楼。”一大早,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涌进第一批观展者,人群中,一位带北方口音的阿姨边用手机搜索边向同行者介绍。三两句话说完,一行人直奔四楼。

近500件苏作精品,在这座中国工艺美术的“藏宝阁”里,构筑起一个灵秀清雅的“微缩江南”。几笔写意的线条,勾勒出江南屋宇的形态,粉墙黛瓦的元素堆叠,在展览入口处精心铺垫一场观展者与苏州的“初见”,然后就是一抹意味无穷的“江南绿”,施施然地招引,引人入胜。

展览所在的6号馆内,这抹绿意与白墙交织,成为这个“微缩江南”的主色调。它古典而现代,深沉而轻盈,时尚而优雅,蕴开画笔,铺陈苏工之巧、苏作之精。穿插其间的,是一步一景的苏州园林美学构建,隔断的墙面掏出几扇海棠花窗,或以半透明的薄纱帷幔作遮挡,远处与近处的展品互相应和,雅致非常。

展品与展陈空间融为一体,编织出“微缩江南”的经与纬。几扇苏绣屏风,如褚慧芬的《春夏秋冬》,陈百青等人的《别有清香引蝶舞》,成为展馆内的“软隔断”。苏州画家杨明义的精品画作,把江南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甚至是细雨和薄雾,都带来了北京,而如今,它们氤氲在展馆之内,鲜活了一个所有人的“江南梦”。

随苏工苏作渐入“江南境”

由一抹江南之绿,渐入江南之境,像乘着一艘小船游览江南,从城外逐渐进入城中,节奏由疾到徐,周遭也逐渐热闹了起来,姑苏城的面目在一件件苏作中逐渐清晰。

先是苏绣的花鸟,巧雕的黄杨木摆件,名为《春满水乡迎客来》的画作等,空间转换,眼前一亮,琳琅满目的玉器充满整个空间:器型圆润饱满、通体乳白宛如初雪的和田籽料白玉水仙瓶,兼具白玉、黄玉、墨玉之美的和田籽料三色巧雕祈福摆件,工艺宛若天成、融刚劲风骨与柔美线条于一体的和田籽料雕凤舞缠枝双耳瓶……还有和田玉雕鱼戏莲叶间对盏、金镶玉和田籽料平安无事牌、白玉龙凤对牌等小件。

赏罢江南玉雕的琢与磨,移步换景,是另一方天地。以苏绣屏风为间隔,划分出江南的两个小空间,一边是弹琴、赏玉、会客的所在,摆有成套的苏作家具,桌面有玉雕摆件,另有两把八宝灰古琴——一把叫“伏羲”,一把则是仿明蕉叶琴;屏风的另一边,苏作家具的形制有所变换,两把椅子,一张书桌,书桌上摆了各色苏作文房小件,墙上挂了书画,显然是一处文人书房。

再往里走,飞针走线,是叫人眼花缭乱的苏绣。陈旭瑶的《发绣环秀山庄》双面台屏,归婵钰的《紫藤白鹭》双面台屏则又换了一种绣法,是细绣的了。展区内还有细绣的熊猫、哈巴狗、小猫,憨态可掬,叫人挪不开眼。

除此之外,在这场几乎涵盖所有苏作门类的展览里,观展者还能看到苏作鸟笼、核雕、铜炉、金银器、竹雕……“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的国潮风尚,具体到每一件巧夺天工的苏作,如冬日里的汩汩清泉,从千里之外的姑苏,流入京城。

随运河奔涌的“江南韵”

当苏州的“苏作馆”品牌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打响头炮,又在苏州各个板块竞相绽放,苏工苏作的馨香在时代更迭中久而弥香。如今,“苏作天下”苏工苏作精品大展在北京拉开帷幕,又仿佛是“苏作馆”的一次“京城快闪”,是明清时期大运河将苏作精品带去紫禁城的“历史闪回”。

这是一条古今辉映的进京之路。苏州手工业繁荣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产生了微妙的时空交叠。“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在非遗链接现代生活的不断尝试中,在北京——这扇世界看向中国的绝佳窗口,露出江南文化精华的一隅,向世界展示苏工苏作宛若天工的魅力。

展览首日,展馆内人潮涌动。苏绣大师任嘒閒难得一见的遗作《凝视》,集结多位绣娘心血的刺绣长卷《汉宫春晓手卷》,宛若天工的和田籽料白玉水仙瓶等,惊艳了一众观展者。

“我们在美术馆里溜达了一圈,各个展馆都去了一遍,最喜欢的还是这个苏作的展览,于是又绕回来再细看一遍。”一位来北京旅行的年轻姑娘在苏绣屏风前驻足良久,“太细腻了,作者用不同粗细和色彩的绣线把花卉绣得立体感十足。”

另一位年龄稍长的北京大叔凑过来,“可算是见识到了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了。”他告诉记者,“通过这场展览,一次看到那么多的苏工苏作精品,了解到了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希望有机会能去苏州一趟,亲眼看一看这座城市的美。”

苏州的美,逐渐引来更多的注目。以苏工苏作为媒,江南的意蕴随运河奔涌而来,向着未来和远方。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