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便民频道 > 民生资讯

台湾企业家从“苏作精神”找到创作灵感 理工男遇上传统文化再造经典

苏州新闻网 2024-12-21 12:30

吴继恒在查询资料。  记者  朱执竞摄

本报记者 朱执竞

理工思维与传统文化相遇,将擦出怎样的火花,长居苏州的台湾企业家、艺术家吴继恒或许能给出答案。近日,记者来到他的工作室,一尊用夹纻工艺再造的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几把色彩艳丽的古琴、数件精美的漆器引人注目。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制作者却是位留德的航空机械工程博士,曾担任多家上市科技企业总经理。理工与文艺的跨界、中西文化之间的穿梭、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探索,让他乐此不疲。

祖籍江苏、今年67岁的吴继恒生于台湾新竹一个教师家庭,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文化,十岁时便有亲朋好友向其求字,然而读大学后,他一心扑在学业上,很少有时间投入业余爱好。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吴继恒来到祖国大陆,2006年起在昆山从事金属制造行业工作,此后创办自己的企业,并在苏州大学商学院担任MBA兼职教授,讲授项目管理课程。

以制造业立市的苏州也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作、生活,对于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并且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吴继恒而言无疑是绝佳选择。他所留学的德国,制造业竞争力为全球第一,在他看来,苏州能工巧匠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苏作精神”与德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品质把控上近乎完美的苛刻要求不谋而合,而对待文化也同样应该如此。

“从事一项艺术,专业和业余之间是有本质差异的,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积累才能迈过这道界线。”在书法方面,吴继恒以汉隶入门,临摹大量经典汉碑,遵循读帖、入帖、出帖的学习过程,基础稳固后开始魏碑、楷书、行书、篆书、草书以及金石篆刻的学习,如今已颇有造诣的他依旧保留着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练字的习惯。

在书法之外,吴继恒又将兴趣投向古琴艺术。在他年幼时,家中书架的角落处有一本北宋琴人石汝砺所著的《碧落子斫琴法》影本,虽破旧不全,但他曾多次在夏日晒书时触摸观摩,就此种下未来投入斫琴工作的因缘。在详阅蒋克谦所著的《琴书大全》、杨宗稷纂辑的《琴学丛书》、查阜西初编的《琴曲集成》、郑珉中所著的《蠡测偶录集》等各类书籍后,吴继恒灵光一现,他在德国学习的航空机械工程的气体弹性力学与古琴的振动共鸣颇有相通之处,于是便和团队开始以当代科学思维观照下的传统方法斫琴。

选材用料、槽腹池沼、灰胎髹漆,每一处细节都足见功夫。吴继恒并没有功利性地追求数量,斫琴十多年来,他和团队仅制作了不到40张琴。在他的期望里,这一生所制的琴中只要有一张能成为“传世之作”便心满意足。

在漆器中,夹纻佛像是难度较高的工艺,制作者须对佛教教义及戒律、汉传佛教历史、造像艺术、佛教仪轨等进行全面学习理解。在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有一尊民国时期流入的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被媒体称为“三十件在美国公众机构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该雕像的特点是女性脸庞、男性上身,是观音向女性形象过渡时“中性”雕像的一个生动证明,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趋势。怀着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祖国的决心,吴继恒开始了夹纻造像的漫长过程。

繁杂的制作工艺、昂贵的材料以及操作过程中对气候环境的依赖,使得夹纻佛像的工程在过去只有皇家或大型寺庙才具备经济实力来实施。而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前往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实地拍摄全方位的高清图片,精准3D扫描、建模、切割、打印以及夹纻的实施、造型拼接、色彩调配等步骤的完成,吴继恒与团队共同复制的这尊象征艺术与宗教完美融合的水月观音像已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