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徐蕴海 苏报通讯员 葛寒
今年4月,常台高速苏州城区收费站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成为全省高速公路收费站“窄岛化+云值守”的智慧高速样板间。7月,苏州至台州高速公路七都至桃源段光伏项目作为交能融合发展的典范,申报2024年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案例。8月,苏州首个配备了车位级导航和反向寻车系统的停车场——平海路公园P+R停车场投入使用,为停车难、寻车难问题提供了智慧化解决方案。当月,交投集团携手上海宜瓷龙公司组建的中宜硅材纳米新材料工厂正式投产,仅两个月已生产并交付纳米陶瓷膜23.4吨,完成销售金额800万元。
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场景……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苏州交投集团奋勇争先,砥砺前行。
新平台
“智慧大脑”高效处置
在苏州高速公司的智能营运管理中心,监控人员每天对路网进行实时监测,对突发事件及时进行调度与处置,最快处置时长仅3分钟。而这离不开苏州市管高速的“智慧大脑”——苏州市管高速综合管理平台的高效运转。这套集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于一体系统,整合了市管高速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功能,实现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可直观展示辖区流量、重点枢纽流量、运行分析以及服务区停车饱和度等管理要素,实时呈现辖区任一点段的车流构成及流量溯源。借助这一平台,工作人员可全面掌握高速公路路网运行态势。
同样通过平台聚能的,还有交投集团构建的集数字化服务与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停车平台。该平台结合停车场端智能化改造,从2022年12月至今,累计接入1.1万个道路停车泊位和59处路外封闭式停车场信息,归集服务车辆超150万辆,产生停车订单超600万笔,大大提高了停车服务现场运营与管理效率。
新场景
新能源风生水起
2024年4月,作为加快打造“水运江苏”特色项目、推动水运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有力举措,苏州市首个“近零碳”船闸太仓杨林船闸分布式光伏项目顺利并网。该项目投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约18.95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0吨,此举进一步拓展了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应用场景。
如今,从水运到公路再到公共交通,“近零碳”服务区、收费站、船闸、公交首末站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交投集团创新发展的生动场景。即将建成的苏台高速七都至桃源段,也纳入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全长18公里的路段上,在房建区、互通区(枢纽区)、声屏障、中分带等区域分别设置了光伏板,总装机规模预计可达9.328兆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830万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300吨。
作为传统信包箱和丰巢驿站的迭代产品,交投集团研发的智能信包箱系统也在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市民数字生活的一大场景。智能信包箱系统借助科技信息手段,融合了存取快递与投递信件、报纸等功能。截至2024年9月底,交投集团已累计运营智能信包箱359组,约5.4万个格口,服务约110个住宅小区,覆盖苏州六区四县市。
新产业
科技创新引领新布局
新产业是科技创新集群的重要载体,但打造新产业要走的是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基础研究与科研攻关能力薄弱、成果转化路径不畅、协同创新生态不完善、专业创新型人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都要解决。”交投集团安全企管部经理袁希一说。
直面科研能力和人才队伍短板,交投集团密织“产学研”一张网,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新材料行业领军人才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在纳米新材料研发过程中成功突破二氧化硅原料“卡脖子”问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与东南大学和交通类企业的合作中,交投集团建立科研梯队,开展钢渣新型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沥青路面性能弱、耐久性差及毒性大等问题,在沥青混合料中将钢渣含量提升至60%,同时建立全过程生产能耗、碳排放的精准监测体系,为产品面向市场提供了重要保障。
着眼低空经济浪潮,交投集团围绕交通劝导、排障救援、路域巡查等场景,充分挖掘无人机在高速公路领域的应用潜力,以绕城高速车坊收费站为试点,通过与苏州低空科技公司、苏州电信联合开展人员培训等方式,着力推进高速公路无人机应用项目。
当前,苏州交投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交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新明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科创成果转化机制、人工智能智算平台、“人工智能+交通”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科技创新交流平台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奋力当好国内综合交通数智化创新的“领跑者”。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