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江东去,长卷万里。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着全国“半壁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75周年、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之际,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推出《“最”忆是长江》系列报道,聚焦长江经济带所涉11省市在75年发展中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创造的具有“首次”“首创”特质的事件,或是在跨越发展中诞生的“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全方位展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宏阔变迁。
最:全球吞吐量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第4000万个标准箱和首届进博会的第1箱货物,都是我吊起来的。”
桥吊起伏,巨轮进出。看着监控屏上巨大的集装箱堆场,黄华一脸自豪。作为上港集团洋山港的一名桥吊司机,他见证了洋山港连续12年雄霸全球港口吞吐量之最。
“如果把我们每年在洋山港码头吊起的集装箱首尾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3圈!”
江海交汇处,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洋山港“吞吐”着世界。
一
20多年前,洋山只是东海边的小岛,因平均水深在15米以上,让它天然具有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
1995年底,为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国家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2年6月26日,洋山深水港打下第一根桩。2005年12月10日,港区一期工程正式建成开港。当第一个集装箱被高高吊起,历史性的一刻被定格——上海告别没有深水良港的历史,从“江河时代”迈入“海洋时代”。
这一天,是全体洋山港建设者终生难忘的开港纪念日。
“算起来,我在洋山港21年了。”黄华在上港集团的工作经历与洋山深水港的发展几乎同步,从外高桥港四期,到洋山港一期,再到如今的洋山港四期。
“一期建成的时候,设施简陋,条件艰苦,我们都要自带生活物资到岛上上班,码头也没什么货物,全部投入运营后,一年也就1000多万标准箱的量级。”
后来,随着二、三期工程的相继建成,港口的年吞吐量以千万级实现逐级攀升——2011年突破3000万标准箱、2017年突破4000万标准箱,黄华也从一名新手桥吊操作员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前辈”。
虽然有“千万箱”的荣誉加身,但黄华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动化码头开港的“第一箱”。
二
如果说,2005年是洋山港迈向“海洋时代”的元年,那么2017年则开启了智能时代的“新纪元”——这一年,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试运行。
从开工到运行,洋山港四期仅用了三年时间。从它诞生那一刻起,洋山港就戴上了一串光环:世界最大的海岛型深水人工港、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集成平台百分百“中国芯”……全球瞩目,它成为港口行业标杆。
规模如此之大的自动化码头一次性建成投运,史无前例。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码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的空白是洋山四期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和痛点。在研发初期,港口面临着国外的技术封锁,也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比如,对“自动化”概念的理解,以及能达到什么样的便捷程度,都是一片空白,研发团队必须从零开始,摸索编写代码。“没有教科书,我们自己写发展思路;没有软件支持,我们自己书写代码;看不到国外核心技术,我们自己创造系统。”为争这口气,所有港口建设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开拓之路。
2016年,黄华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被挑选加入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筹备组,成为第一批体验和实践“隔空吊箱”技术员工。
“大概一年半时间,整个筹备组吃住都在岛上,周一上岛、周五下岛。每天早上7点多就进行调试操练,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再睡觉。”回望那段岁月,黄华十分感慨。
刚开始时,调试并不顺畅,指令间的衔接比较慢,吊起一个集装箱需要13分钟,同时还要面临设备故障、天气恶劣等不利因素挑战。“到后来操作程序越写越好,软硬件的配合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装卸10个集装箱只用了4分20秒,这是很大的进步!”
“我们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码头作业管控系统ITOS,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技术反超。”上港集团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更为可贵的,这个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码头,其集成平台全部用的是“中国芯”,不会被卡脖子!截至2024年10月,这项技术已在全球14个码头中得以推广和应用,彰显了“中国智造、中国服务、中国品牌”的实力。
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还让洋山港的运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我在传统码头开了12年桥吊,当时要在45米高空上的狭小空间里操作,我们都尽量少喝水,12个小时一直保持弯腰低头的姿势,反复动作。”黄华说,如果是传统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码头至少要上千人,现在几百人就够了。
就这几百个人,在港口里也是见不到的,所有人都在中控室里监控操作。空无一人的堆场上,只有桥吊在轨道上滑动,没有驾驶室的自动导引车载着集装箱来回穿梭,整个码头24小时不停运转、自动化装卸。码头的劳动力成本下降70%,但生产效率却提高30%,劳动生产率是传统码头的213%。
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4900万标准箱,连续14年位列世界第一,其中洋山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25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6%,占母港(上海港)整体吞吐量约51%,创下新的历史纪录。
三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和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进行了视频连线,听取码头建设和运营情况介绍。
“总书记说,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要求我们要有勇创世界一流的志气和勇气,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创造更多世界第一。”当时参与视频连线的便是黄华,他正在使用自动化系统吊运货物。黄华说,这份关怀和期盼,成了洋山建设者们不约而同的共同指引。“总书记一直关心洋山港建设和发展,希望上海把洋山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在我国全面扩大开放、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
水深浪小,航道宽阔,面向浩瀚的太平洋,背靠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洋山港生来就是连接长三角经济与海外市场的重要门户。
2024年9月24日,一艘装载着电动叉车和电动助力自行车的集装箱船,从南京港开行一天后到达洋山港,集装箱被装载至“地中海莱妮(MSC LENI)”号远洋轮上出口海外。这标志着“新三样”货物“一单到底”“一箱到底”的“水水中转”运输模式在沪苏间开启常态化运行。
“新三样”是指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近年来,“新三样”出口需求旺盛,“过去,‘新三样’作为危险货物在跨地域出运期间,涉及多个港口的危险货物申报手续,申报审批周期较长、手续繁琐。”上海海事局工作人员介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沪苏两地海事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以需求最迫切、出口最典型的外贸“新三样”危险货物为突破口,探索推进危险货物“水水中转”运输新模式。
沪苏两地港口和海事部门为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始发港”和“中转港”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以及监管结果互认。中转港海事管理机构非必要不再进行集装箱开箱检查,并且船舶通过两港的总申报次数也从6次减少至3次,总申报周期节约2至4天。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洋山港与周边港口的联动不断加强。洋山海关通过“联动接卸”模式,使浙江安吉港、江苏太仓港等多个港口成为洋山港的延伸,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洋山海关累计监管“联动接卸”模式进出口货物28.7万标箱,同比增长32.7%,惠及长三角500余家进出口企业。
积极推行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相应举措,创新工作机制、靠前服务、主动作为……洋山港与长三角海事机构正联手构建“政策更惠企、措施更利民、服务更贴心、生产更安全”的一流营商环境,“长三角新坐标”在经济地理版图中愈加醒目。
向海而强,击棹扬帆,作为“一带一路”和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洋山港以更加开放包容之姿迈向世界。
策划 杭春燕
执行 戴军农 张妍妍
成员 强慧娟 曹羽
编辑:强慧娟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