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江苏资讯

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新时代的改革创新,上塘没有缺席

新华日报 2022-12-08 00:20

关键词:#治理有效#

初冬时节,走进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天蓝水碧,新一茬青翠的碧根果苗刚刚嫁接完毕,附近的工厂里机声隆隆。漫步村道,“春到上塘”标识随处可见,让人感触到这里厚重的历史。

垫湖村地处苏皖交界的泗洪西南岗地区,曾是苏北发展“洼地”中的“洼地”。40多年前,垫湖村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改革,被誉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近十年,垫湖村更是矢志创新,发展碧根果育苗等特色产业、引进工业企业、创新治理方式,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新农人”:

要在家乡父老面前搞出点名堂

眼下天气逐渐转凉,垫湖村的碧根果苗却销得正俏。泽馨家庭农场里,大片碧根果苗拔节生长,少数碧根果树已结出饱满的果实。农场负责人王续皓近几天正忙着联系采购商,商量送货事宜。

生于1978年的王续皓,在垫湖村出生,8岁时随家人到北京生活,大学主修市场营销专业。由于逢年过节时总要随长辈回村,他对垫湖十分熟悉。到了40岁,他已有了些积蓄,想要创业,便想到了家乡垫湖村。

“我头一年种了800亩哈密瓜,品种从新疆引进,建起了全县规模最大的高效农业大棚。不想第二年遭遇台风,500架大棚全被掀翻,损失了八成。后来我又种了西红柿,结果遇到寒流。又种了一茬其他水果,结果被稻飞虱搞得全军覆没,真是一言难尽。”王续皓苦笑着算了一笔账,创业的前三年累计损失近千万元,此后虽然又种了油桃,但只能保本,并未真正盈利。转机出现在2014年,那年村党委书记周磊试种碧根果苗,收益不错,王续皓便前去取经。考察之后,他决定效仿。

“我先拿了点地试种,周书记就是我的技术指导,镇上、县里也会请专家来指导。2017年大面积推广,现在有600亩碧根果育苗基地。”王续皓介绍,农场一年售苗20多万株,去年销售额约200万元。

近三年不少地方开始退林还耕,农场的固定客户开始减少购苗。王续皓转换思路,开发高位嫁接苗和实生树。“原来在1米以下就要嫁接。所谓高位苗,就是在2米、3米高度嫁接,好处是结果快、病虫害少,一棵售价50元,只是成本会稍微高一些。实生树就是未嫁接过的碧根果树,可以作为城市景观树。”他表示,目前还考虑投资建设加工厂,开发碧根果衍生产品,如炒货和小食品等,延长产业链。“遇到困难不能退缩,一定要在家乡父老面前搞出点名堂。”

村干部:

创新一直在路上

垫湖村“春到上塘”纪念馆前,有一尊肩扛弓子匆匆赶路的赤脚农民雕像,是垫湖村的标志之一,这是村里为纪念上世纪70年代末推进“大包干”的改革先行者而塑的。新世纪以来,改革创新依然在这片土地大放异彩。

2008年,垫湖村发展遇到新问题,小田归并成大田,土地谁来种?怎么种?90后村党委书记周磊回忆,村里几名党员大户带头成立合作联社,为种植大户提供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烘干等全方位服务,建成万亩优质稻米基地,培育出“上塘贡米”品牌。

到2014年,部分土壤干旱的岗坡地种植稻麦持续减产,周磊带领党员干部多次调研学习,尝试发展碧根果产业。如今,村里已建成1300亩碧根果育苗基地,为安徽、山东等周边省市提供种苗,带动120余名村民就业。

随着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垫湖村投资建设5.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先后招引天悦纺织、雅布朗纺织、捷程纺织等企业和“三来一加”产业项目8家,带动300多名留守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21年,在不卖一分田、不欠一分债的情况下,垫湖村集体收入达306.7万元,远超2011年的26万元,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8370元增长至2.26万元。

产业更迭带动百姓致富,村庄面貌也在一天天悄然改变。如今在垫湖,小戏台下碧水悠悠,白墙黑瓦的徽派小楼错落相间,卫生院、超市、幼儿园、小学、银行、便民服务站、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站等设施齐全。

改革创新正在路上,但困扰村干部们的收入问题却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周磊告诉调研组,村“两委”干部中目前仅有自己一人为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工资为4100元/月(有五险一金),其他村干部工资每月在2000元-3500元之间(无五险一金),甚至比不上务农工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当村干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资太低。这需要上级政府研究改善。”

“原住民”:

好日子还长,花甲还能学开车

60岁的周茂服是土生土长的垫湖村人,种了几十年地,也做了30年生猪经纪人。谈起近十年垫湖村的变化,他不住地感叹,“十年前,垫湖还家家种地,没有路灯和水泥路。我家也种20亩,家里只有一台手扶拖拉机,麦种、稻种和肥料都要人工撒。当时收麦以后拖回家放在场上,晒干再用拖拉机压,最后拖去粮站卖,是真苦。”

后来,周茂服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也把土地流转出去,进厂务工。“现在大户种地是机械化,村里又有了厂子,大家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我现在在天悦纺织做门卫,厂里供吃供住,一个月收入2000元,得闲时还能继续做生猪经纪人。家属在厂里做点手工活,好的时候一天挣100元。我们夫妻俩一个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周茂服告诉调研组,2007年村里搞集中居住,村民们纷纷搬进新居,他家住在二楼,面积140多平方米,只花了十几万元。“我骑摩托车上班,现在日子好了,还想买辆轿车嘞。”

如今,周茂服白天上班,每晚必到小广场跑步,抽空做做生猪经纪人,还在学车考驾照。“我家三个儿子,一个在南京,一个在苏州,一个在芜湖,都能拿个二十来万一年。但我们老两口不想跟他们去住,在老家过得舒适,老熟人又多。”

调研中,周茂服还透露一个变化的小细节,“这几年村里治安好多了,种田人少了就不再会争田埂打架。加上装了摄像头,更安全。前几天还有户村民家丢了只鸡,到村部看摄像头之后很快就找到了。”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高珊:

治理有效是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垫湖村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40多年来坚持守正创新,书写着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成为乡村改革的生动缩影。启示有二:一是紧扣时代脉搏走新路。三次产业齐头并进,激发地方活力。优质农产品走特色化、品牌化之路,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标准化厂房招商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二是转换治理方式开新局。土地由分到合,集体牵头成立合作社,联合村民一起生产经营,打出改革创新的“组合拳”,树立乡村全面振兴的“上塘”样本。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网友热搜

最新发布

更多搜索

内容精选

资讯 苏州 娱乐 体育 财经

热点 房产 汽车 旅游 商业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