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袁 艺
近段时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在网络中成了热词,因部分博主搞混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与“免费”概念,网民们也研究起“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具体含义。为此,记者采访了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一系副主任、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铁新城实验幼儿园园长俞芳,讲解“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概念。
普及普惠 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公办园占比一半
2020年2月25日,为推动县级人民政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职责,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更好实现幼有所育,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普惠水平、政府保障情况、幼儿园保教质量保障情况三个方面。其中,普及普惠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指标和标准:一是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顺利入园,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二是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即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确保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够进入收费合理、质量有保障的幼儿园,基本解决“入园贵”问题;三是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体现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同时又为社会力量办园留足空间,形成多元化的办园格局。
俞芳解释,政府保障情况评估的指标涵盖党建领导、发展规划、园所管理、财政投入、保教收费、教师待遇、监管机制等九个维度,确保政府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为普惠性幼儿园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通过强化责任、完善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惠及更多家庭和孩子。而幼儿园保教质量保障情况的主要指标则包含办园条件合格、班额普遍达标、教师配足配齐、教师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科学保教,旨在通过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化教育,全面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苏州经验 学前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公平分配
本月初,教育部公布2024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认定结果,苏州有7个县(市、区)上榜,分别是常熟市、太仓市、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数量位居江苏省第一。反映了苏州市及各区县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公益普惠”为基本方向,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和严格监管等多方面的积极作为,不仅在区域均衡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确保了学前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公平分配,使更多家庭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在俞芳看来,具体到幼儿园层面,应该坚持以“公益普惠”为根本导向,在解决“入园难”与“入园贵”的基础上,竭尽全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一方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园所设施,为幼儿打造一个安全、温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与游戏中自然成长;同时,还需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保教能力,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以科学的方法和温暖的态度陪伴幼儿成长。另一方面,幼儿园需不断创新课程设计,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对于特殊需求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关怀,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未来方向 托幼一体化、融合教育、AI赋能
2021年,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苏州高铁新城管委会携手合作,共同创办了苏州幼专高铁新城实验幼儿园。在创办过程中,以“政府支持、学校引领、园所实践”为原则,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不仅为高铁新城提供了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提升了区域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还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教育服务的双赢,并推动了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从高校育人到一线办园,俞芳也有颇多感悟。展望学前教育发展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她结合苏州幼专高铁新城实验幼儿园的情况,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要全力巩固普及普惠的建设成果。不断加强幼儿园的内涵建设,通过创新课程设计、强化教师培养、深化家园共育、优化环境创设、规范园所管理等举措,持续提升保教质量,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二要进一步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随着社会对托育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幼儿园应积极响应国家和苏州市的托育政策,优化园所布局,增设托育班级,配备专业师资,设计适龄课程,实现托育与学前教育的有效衔接,满足家庭多元化需求,推动托幼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是要深入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幼儿园应积极创设包容性教育环境,加强教师融合教育能力培训,按要求配备资源教师,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为特殊需求儿童提供科学支持,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在公平、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要积极探索AI赋能学前教育的创新路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迎来深刻变革。幼儿园应抓住这一机遇,利用AI优化保育与教育,实现资源智能调配,开发智能化课程,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利用大数据支持个性化学习,定制成长方案,培养数字素养,帮助幼儿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推动学前教育迈向智能化、现代化新阶段。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