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吴中区记者 刘达
“515路公交车在公司未投产前就运行了,但是公司员工出入口正好在两个公交站点的中间,员工出行往哪个方向走都有一段距离。”近日,吴中区郭巷街道企服中心走访辖区某制造企业时,负责人抛出了难题。第二天,街道就联合经开区交通分局、交警、市政公司等现场办公,在合适的位置规划新增站点。这样的“企有所呼、街必有应”,正是郭巷街道破解产城人融合难题的缩影。
作为全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产业最密的街道,郭巷街道面临“成长的烦恼”:新市民与老居民需求多元,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同步推进。如何平衡产业集聚与城市治理?怎样破解服务供给与多元需求的错位?郭巷街道以“解题思维”破局——在企业服务上做“减法”,将政策申报、要素对接等各项服务集成到“企服枢纽”平台;在人才生态上做“加法”,串联美术馆、人才公寓构建“15分钟品质生活圈”;在基层治理上做“乘法”,以“巷红管”红色物业激活78个小区自治力量。
如今,郭巷街道用绣花功夫织就的产城人融合图景越发清晰:这里,经济活力持续跃升、人才生态日益优化、基层治理投诉量显著下降,一座既有产业高度、又具城市温度、更富创新浓度的现代化新城正拔节生长。
解企业“关键小事”
筑产业生态之基
不久前,郭巷街道吴淞江科技城内一家企业遇到了烦恼——“我们新的厂区计划下个月投入使用了,但是发现厂区出入口处是双黄线,后期企业货物、员工进出都必须到前方红绿灯处调头,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企业负责人刘女士说。
刘女士的烦恼在郭巷街道“企业服务直通车”机制下迎来转机:郭巷街道企服中心联合交警部门当天就完成了现场踏勘、方案论证,72小时实现标线改造,虚实结合的交通标识既保障了道路安全,又释放了运输效能。
这种“企业吹哨、街镇报到”的响应机制,在郭巷街道已成治理常态。面对331家规上企业、超万家中小微企业主体构成的多元产业生态,郭巷街道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矩阵”,借助企服枢纽平台,围绕各类惠企政策、咨询辅导等提供全链服务,做好企业的娘家人,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破解企业配套难题是服务企业的关键环节。有上百家企业入驻的吴淞江科技城曾经面临产业工人住房难的问题,为此,郭巷街道联动区启动“链家安居”工程,依托“金乡邻议事会”平台、社区和物业群,盘活闲置房源上百套,形成“企业提需求—社区核资质—居民供房源—物业管运维”的闭环体系,让闲置资产转化为服务资源。不仅如此,去年10月,国泰人才公寓正式交付使用,有1088套房间,用更有保障的安居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定居。
“企业的痛点就是服务的起点。”郭巷街道企服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从交通标线调整到产业工人安居,表面上看是解决具体问题,实质上是在重构政府服务与市场需求的响应逻辑。”这种以“关键小事”切入、以系统思维破局的治理方式,筑牢了郭巷街道产业生态发展的根基。
建人才“诗意栖居”
塑创新生态之美
精准施策筑牢了产业发展的“硬支撑”,而暖心服务正在塑就人才栖居的“软生态”。
尹山湖畔,“尹约人才会客厅”内飘散着淡淡漆香。十余组人才家庭正执扇浸染,以天然大漆在素白绢扇上勾勒苏式纹样。这场由街道策划的“非遗文化趣游”活动,将人才服务从政策对接延伸至文化浸润,通过漆艺体验、馆藏书画品鉴等环节,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新创业者感受江南文脉的独特魅力。
与人文滋养相呼应的,是郭巷街道构建的“三维安居体系”。在制度维度,郭巷街道建立“尹约”人才品牌,完善党管人才机制:配备人才服务专员为82名高层次人才建立动态档案,了解人才政策兑现情况和服务事项落实情况,常态化开展走访;班子领导“一对一”联系国家级人才,累计协调子女入学、医疗等“关键小事”32件。
当下,苏州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郭巷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群体验了国泰新村居民出行方式后,感受到出行的不便。为此,街道和社区第一时间联系区交运局,并与市公交公司积极对接,确定开通一条“即招即停”的社区巴士,确定了7个站点位置,确保居民“零换乘”即可到达周边2个轨交站,也能方便在企业上班的人才。
在空间维度,郭巷街道依托郭巷大桥、轨交7号线构建快速通勤网,串联歌林公园、尹山湖美术馆、尹山湖大剧院等载体,打造“15分钟品质生活圈”。在文化维度,郭巷街道常态化邀请人才家庭体验苏式手工工艺,参观江南主题艺术展,品鉴艺术家名画作品等,让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才在吴侬软语中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文化认同。
创治理“根系工程”
提城市生态之质
当产业根基日益坚实、人才生态渐次丰盈,如何让城市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名居民?郭巷街道将目光投向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本月下旬,郭巷街道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履职能力、实践技能”双提升系列培训正式开展,首次培训针对物业项目经理专业履职能力。当天,郭巷街道内住宅小区以及商业综合体、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的物业项目经理齐聚一堂,学习如何加强场所安全与秩序管理、优化应急预案、提升服务意识与沟通技巧等内容。
这场“春训”以及这系列培训,是郭巷街道“巷红管”党建品牌建设的生动体现。郭巷街道是吴中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小区最密集的一个街道,基层治理和物业管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郭巷街道以党建引领为破题之钥,打造“巷红管”特色品牌,推动物业管理、小区治理协同发展。
“巷红管”1.0阶段在制度层面搭好了“四梁八柱”。今年“巷红管”实现了2.0的进阶,主要体现在治理颗粒度的极致细化。针对“谁来干”的命题,实施“根系工程”培育计划:由社区牵头,引导支持热心业主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帮助提升业委会和物管会组建率,让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这拉动居民区管理的“三驾马车”形成一个更紧密的“朋友圈”。
聚焦“干什么”的实践,通过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履职能力、实践技能”双提升系列培训,从今年3月持续到10月,每月一主题,包括小区消防安全、保安实操提升、业委会和物管会规范履职、物业纠纷调解等内容。对象既覆盖物业项目经理及各类主管,也包括社区、业委会人员。培训以集中培训、案例分析为主,穿插经验交流、现场实操等多种形式,确保培训内容贴近基层实际需求,切实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聚焦企业需求、紧扣人才期盼、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郭巷街道将坚持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探索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李群说。
Copyright (C) www.szdushi.com.cn
苏州都市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29242号-1